佛学 1970-01-01 浏览次数:6650 来源:本寺
往生論注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此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
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重排序
蕅益大師所選《淨土十要》,實為淨宗最要之妙典。成時大師欲為廣布,特節略之,致使有文義隱晦,稍拂初機之處。因搜羅原本,特為排印,仍作四冊。以卷有薄者,遂取古德宏揚淨土之要文附之。如帝網珠,互相輝映,誠為淨宗一大快事。竊以天親菩薩《往生論》,淨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曇鸞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請於東瀛,刻以流通。因論注相聯,初機殊難分判。乃逐段標出,令徐蔚如居士刻于北京。今擬將此書,並《蓮華世界詩》,合作一冊,以作《淨土十要》之附本,冀與《十要》並傳於世。庶可熢[火+孛]火宅,常被焚燒之同倫,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極清淨安隱之家鄉。從茲當仁不讓,賈勇先登,同出五濁,同登九品,同預蓮池海會,同侍無量壽佛,以漸證夫無生法忍,與無上菩提。得以上不孤於佛化,下不負於己靈,方可名為真大丈夫也已。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季春釋印光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上
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婆藪槃頭菩薩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註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後聖者婆藪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復造長行重釋。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為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餘人製作皆名為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復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間云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又如女人,於子稱母,於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若但以女名,汎談母妹,乃不失女之大體,豈含尊卑之義乎。此所云論亦復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
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解義分者,論曰已下長行盡是。所以為二重者有二義:偈以誦經,為總攝故。論以釋偈,為解義故。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
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眾生作大饒益,或常行於世,故名曰經。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
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
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故名為偈。
譯婆藪云天,譯槃頭言親。此人字天親,事在付法藏經。
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云眾生或云勇健。求佛道眾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譯者略耳。
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
解論名目竟。
偈中分為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門。上三句是禮拜、讚歎門,下一句是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何故云此?為成優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門起下二門,所以次之說。
從第三行盡二十三行是觀察門。
末後一行是迴向門。
分偈章門竟。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者,諸佛通號。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餘。智斷具足能利世間,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歸釋迦如來。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脩多羅”,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願生有宗,故知此言歸于釋迦。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
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三是流布語。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讚》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汎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
下長行中言:“云何讚歎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也。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歎,故知此句是讚歎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第一行三念門竟。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云何成優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
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
名成竟。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
何所依者?依修多羅。
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
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
成上起下竟。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
彼者,彼安樂國也。
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勝過三界道。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
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等是也。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脩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三界陜小,墮陘陪陼,或宮觀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
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
成就者,言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餘,何必國界無貲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畹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覈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三界。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於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為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為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見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明不滿十仞,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如日月光輪,滿足自體。彼安樂淨土雖復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故曰“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以泥土為宮飾,以木石為華觀。或彫金鏤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於有餘,自得於佛道。此莊嚴事,縱使毘首羯磨,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
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故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炎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天瓔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瓔珞金,比炎摩天金則不現。炎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所以者何?彼土金光絕從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議於敷具。斯緣悅於目,不便於身也。身眼二情,豈弗鉾楯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於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隣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
註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當以其葻茸(艹+榮)(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隣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國土,或澐溺洪濤,滓沫驚人。或凝凘(冫+夹)(渫改氵为冫),蹙枷懷(代+心)。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嶕嶢峻嶺枯木橫岑,岝峉(山+坙)嶙莦茅盈壑,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葻葻廣澤為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先先+曰)霍從上而墮,不祥烖霓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竪。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鐸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
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癡所闇。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闇,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亦云,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復不微妙,有名聲妙遠復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為梵行,稱妙辭為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梵為讚。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
聲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
《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言之?
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開悟曰妙。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羅剎為君則率土相噉,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黃鵠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逕澩不壞。安樂國為正覺善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為身器,或以糞尿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出卓犖之才。譏誚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於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為饛饒之膳,或懸沙指帒為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
三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餚,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復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或朝預袞寵夕惶斧鉞,或幼捨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歷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身惱者,飢渴、寒熱、殺害等也。
心惱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眾,由國濁故,分一說三。或以拓眉致誚,或緣指語招譏。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毘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讚》云:“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眾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為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云何會?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為三。淨土既非五濁,無三乘明矣。《法華經》噵:諸聲聞,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覈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於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菓肆,亦見有橘。又言鸚鵡,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鸚鵡。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以名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訥口(口+塞-土+巳)吃,譏言瘂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讚,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蜯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脩短繫業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為業風所吹,不得自在。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是故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
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
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汎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今名佛菩薩為眾生,是義云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眾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
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為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光,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
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於人身光,不甚超絕,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闍世王以茲懷亂。刪闍耶等敢如螳蜋,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詁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若譯者或取此類,用準阿彌陀如來舒臂為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眾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如來,名似不尊。如外道軵人,稱瞿曇姓。成道日聲,唯徹梵天。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妙聲遐布,聞者悟忍。是故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如來,說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莦葀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悟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得之于內,物安於外。虛往實歸,於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說法輪下,所有大眾,諸根性欲,種種不同。於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眾不純淨。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如來,眾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請佛,以他緣廢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願言:我為佛時,願一切大眾,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無俗王。是故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餘道。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佛三語而三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塗。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于上。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闕少,復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於翼讚道,豈足云滿。亦如薪(艹+積)小則火不大。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於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闇比丘吁言:“誰愛功德,為我維鍼”。爾時如來,從禪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為其維鍼。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復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眾,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如《大集經》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於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云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於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讚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于上。
次下四句是迴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迴向門。
迴向者,迴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誦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迴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不?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踰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塗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校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校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問曰: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上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下
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婆藪槃頭菩薩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註解
論曰:
“論曰”已下此是解義分。
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示五念力者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應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
讚者,讚揚也。歎者,歌歎也。讚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他本或作“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呪、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鬪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於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譯毘婆舍那曰觀。但汎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毘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毘婆奢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觀察體相者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
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相。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隨風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樂眾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蟲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嚮也。一得生彼,無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若欲令無,儵焉化沒。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裏,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并言者,以同類者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并言之。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穀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祥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遶”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暐曄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為慧用,焉可思議?!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耶?!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瀾,在火不燋,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法界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此云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此云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捨彼壽命,向餘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入第一義諦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
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
云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酉+面)三空不空之痼。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於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薰。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眾生體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觀佛者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以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
云何用治?
眾生以身見故,受三塗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苦、瘖瘂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捨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如人身若鍼刺、若蜂螫則有覺知,若石蛭噉、若甘刀割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輟餐養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觀菩薩者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
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觀行體相竟。
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淨入願心。
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
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於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餘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
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眾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否?
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七寶即為所屬。雖未能為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為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也。知眾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
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木+忝),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木+忝)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方便者,通權之智稱。
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
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樂(yào)樂(lè),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為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真言不虛偽、不顛倒。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
身業者,禮拜也。
口業者,讚歎也。
意業者,作願也。
智業者,觀察也。
方便智業者,迴向也。
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利行滿足者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眾數。入眾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讚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毘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遊戲。
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
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迴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
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迴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論初“歸禮”,明宗旨有由。終云“義竟”,示所詮理畢。
述作人殊,於茲成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下
釋曇鸞法師者,并州汾水縣人也。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出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菩薩。註解《往生論》裁成兩卷。事出釋迦才三卷《淨土論》也。
建長八年丙辰七月廿五日
愚禿親鸞 八十四歲加點了
寬永五戊辰載夏四月。准如上人為高命新本之論註二卷點余被仰付。則元祖聖人御點御本被出奉寫之。以厥次新本調御點寫留者也
于時龍集戊辰仲夏下浣 埜 子 祐 俊
惟時享保九甲辰仲冬廿七日。以京城西蓮寺惠曉所持之本拜寫之竟
釋 惠 周
這本者以予之舍兄河畿守驛北御堂盛泉寺惠周曾而寫留洛陽西蓮惠曉尊師所持之御點本。此頃時隠校合於此印本者也。稟承實有由。後昆拜見之者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十日夜加點了
釋利霽 三十二歲
這建保年之本者。曾洛下西蓮惠曉師寫置之。去享保甲辰歲寄講於守口御堂之砌。師付于予之舍兄而令寫留。予頃日時隠校合於此本遺之于後世。當見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廿日夜加點了
釋 利 霽
《法苑珠林》卷五《感應緣》之《魏沙門釋曇鸞》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未詳氏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異怪逸于民。鸞因患氣疾,周行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雲,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復,歷然鸞睹,由斯疾愈。
後往江南陶[1]隱居處,求覓仙方,冀益長壽。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來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渡,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現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渡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由鼓怒,纔入船裏恬然安靜,依斯達到。梁帝見重,因出敕為江神,更起靈廟。
後辭帝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流支。鸞往啟曰:“佛法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輪三有”。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永絕輪迴”。
後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一心依經作淨土業。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華幢蓋高映院宇,香氣蓬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魏興和四年,卒於平遙山寺,年六十有七。
(出《梁高僧傳》)
附录二
《續高僧傳》(釋道宣撰)卷六
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五臺山,神跡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外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睹,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者,可引入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於殿隅卻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徑往昇之,豎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帝卻納帽,便以數關往復。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帝極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真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佇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經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狀如二十,來告鸞曰:“若欲度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明晨,濤猶鼓怒,纔入船裏,帖然安靜,依期達帝,具述由緣。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鸞尋頂受,所齎仙方並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為神鸞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復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火*蓬]勃,音聲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事上聞,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土*尃]塔,并為立碑,今並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為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文注之。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於世,仍自號為有魏玄簡大士云。
附录三
婆藪槃豆法師傳
陳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
婆藪槃豆法師者,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也。富婁沙譯為丈夫,富羅譯為土。毘搜紐天王[2]世傳云,是帝釋弟,帝釋遣其出閻浮提作王,為伏阿修羅。其生閻浮提為婆藪提婆王之子有修羅,名因陀羅陀摩那。因陀羅是帝釋名,陀摩那譯為伏。此阿修羅恒與帝釋鬪戰,謂能伏帝釋故有此名。《毘伽羅論》解阿修羅謂非善戲,即應以此名譯之。諸天恒以善為戲樂,其恒以惡為戲樂故有此名,亦得名非天。此阿修羅有妹名波羅頗婆底,波羅頗譯為明,婆底譯為妃。此女甚有形容,阿修羅欲害毘搜紐天,故將此妹誑之。以呪術力變閻浮提一處令陰暗,其自居闇處不令人見,令妹別住明處。語妹云:“若人欲得汝為婦,可語云:‘我兄有大力,若欲取我必與我兄相違,若能將我兄鬪戰乃可相許。’”毘搜紐天後於明處見此女。心大悅之。問云汝是何人。答云我阿修羅童女。天云諸阿修羅女由來皆適諸天。我既無婦汝又無夫。今欲相取得見從不。女如其兄先言以答之。天云汝今惜我身故有此言。汝已愛我我豈相置。我有大力能與汝兄鬪戰。女遂許之即為夫妻。阿修羅後往明問毘搜紐天。汝云何輒取我妹為婦。天答云若我非丈夫。取汝妹為婦可致嫌責。我是丈夫無婦汝妹是童女無夫。我今取之正是其理何故見怪。阿修羅云汝有何能自稱丈夫。若是丈夫能將我鬪戰得勝當以妹適汝。天云汝若不信當共決之。即各執仗互相斫刺。毘搜紐天是那羅延身斫刺所不能入。天斫阿修羅頭斷即還復。手臂等餘身分悉爾。隨有斷處即還復。從旦至晚斫刺不息。阿修羅無有死狀。天力稍盡轉就疲困。若至夜阿修羅力則更強。明妃恐其夫不如。取欝波羅華擘為兩片各擲一邊。明妃於其中行去而復來。天即解其意捉阿修羅身擘為兩片各擲一邊。天於其中得去而復來。阿修羅由此命斷。阿修羅先就仙人乞恩願令我身被斫刺即便還復。仙人施其此恩故後時被斫刺而不失命。仙人欲令諸天殺之故不施其擘身還復之恩。故後時由此失命。毘搜紐天既居此地顯丈夫能。因此立名稱丈夫國。此土有國師婆羅門姓憍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藪槃豆。婆藪譯為天。槃豆譯為親。天竺立兒名有此體。雖同一名復立別名以顯之。第三子婆藪槃豆。於薩婆多部出家得阿羅漢果。別名比隣持(定梨反)跋婆。比隣持是其母名。紱婆譯為子亦曰兒。此名通人畜如牛子亦名紱婆。但此土呼牛子為犢長子。婆藪槃豆是菩薩根性人。亦於薩婆多部出家。後修定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賓頭羅阿羅漢。在東毘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觀。如教觀之即便得入。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謂理不應止爾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諮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便得悟於思惟時地六種動既得大乘空觀。因此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譯為無著。爾後數上兜率多天諮問彌勒大乘經義。彌勒廣為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法師即自發願。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令諸眾生皆得信解。彌勒即如其願於夜時下閻浮提。放大光明廣集有緣眾。於說法堂誦出十七地經。隨所誦出隨解其義。經四月夜解十七地經方竟。雖同於一堂聽法。唯無著法師得近彌勒菩薩。餘人但得遙聞夜共聽彌勒說法。晝時無著法師更為餘人解釋彌勒所說。因此眾人聞信大乘彌勒菩薩教。無著法師修日光三摩提。如說修學即得此定從得此定。後昔所未解悉能通達。有所見聞永憶不忘。佛昔所說華嚴等諸大乘經悉解義。彌勒於兜率多天。悉為無著法師解說諸大乘經義。法師並悉通達皆能憶持。後於閻浮提造大乘經優波提舍。解釋佛所說一切大教。第二婆藪槃豆。亦於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兄弟既有別名故法師但稱婆藪槃豆。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從母為名。先於薩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往罽賓國。罽賓在天竺之西北。與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毘達磨。製為八伽蘭他。即此間云八乾度。伽蘭他譯為結。亦曰節。謂義類各相結屬故云結。又攝義令不散故云結。義類各有分限故云節。亦稱此文為發慧論以神通力及願力。廣宣告遠近。若先聞說阿毘達磨隨所得多少可悉送來。於是若天諸龍夜叉乃至阿迦尼師吒。諸天有先聞佛說阿毘達磨。若略若廣乃至一句一偈悉送與之。迦旃延子共諸阿羅漢及諸菩薩簡擇其義。若與修多羅毘那耶不相違背。即便撰銘若相違背即便棄捨。是所取文句隨義類相關。若明慧義則安置慧結中。若明定義則安置定結中。餘類悉爾。八結合有五萬偈。造八結竟復欲造毘婆沙釋之。馬鳴菩薩是舍衛國婆枳多土人。通八分毘伽羅論。及四皮陀六論。解十八部。三藏文宗學府允儀所歸。迦旃延子遣人往舍衛國。請馬鳴為表文句。馬鳴既至罽賓。迦旃延子次第解釋八結。諸阿羅漢及諸菩薩。即共研辯義意若定。馬鳴隨即著文。經十二年造毘婆沙方竟。凡百萬偈。毘婆沙譯為廣解。表述既竟。迦旃延子即刻石立表云。今去學此諸人不得出罽賓國。八結文句及毘婆沙文句亦悉不得出國。恐餘部及大乘污壞此正法。以立制事白王。王亦同此意。罽賓國四周有山如城。唯有一門出入。諸聖人以願力攝諸夜叉神令守門。若欲學此法者能來罽賓則不遮礙。諸聖人又以願力令五百夜叉神為檀越。若學此法者資身之具無所短乏。阿緰闍國有一法師。名婆娑須拔陀羅。聰明大智聞即能持。欲學八結毘婆沙義於餘國弘通之。法師託迹為狂癡人往罽賓國。恒在大集中聽法。而威儀乖失言笑舛異。有時於集中論毘婆沙義。乃問羅摩延傳眾人輕之聞不齒錄。於十二年中聽毘婆沙得數遍文義已熟。悉誦持在心欲還本土。去至門側諸夜叉神高聲唱令。大阿毘達摩師今欲出國即執將還於大集中。眾共檢問言語紕繆不相領解。眾咸謂為狂人即便放遣。法師後又出門諸神復唱令執還遂聞徹國王。王又令於大集中更檢問之眾重檢問亦如先。不相領解如此三反。去而復還至第四反。諸神雖送將還眾不復檢問。令諸夜叉放遣出國。法師既達本土即宣示。近遠咸使知聞云我已學得罽賓國毘婆沙文義具足。有能學者可急來取。於是四方雲集。法師年衰老恐出此法不竟。令諸學徒急疾取之隨出隨書遂得究竟。罽賓諸師後聞此法已傳流餘土人各嗟歎。至佛滅後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頻闍訶婆娑頻闍訶是山名。婆娑譯為住。此外道住此山因以為名。有龍王名毘梨沙迦那。住在頻闍訶山下池中。此龍王善解僧佉論。此外道知龍王有解欲就受學。龍王變身作仙人狀貌住葉屋中。外道往至龍王所述其欲學意。龍王即許之。外道採華滿一大籃。頭戴華籃至龍王所。繞龍王一匝輒投一華以為供養。投一華作一偈讚歎龍王。隨聞隨破其所立偈義。即取華擲外。其隨施所立偈義既立還投所擲華。如此投一籃華盡。具破教諸偈。悉來就龍王。既嘉其聰明即為解說僧佉論語外道云。汝得論竟慎勿改易。龍王畏其勝己故。有此及其隨所得簡擇之有非次第。或文句不巧義意不如悉改易之。龍王講論竟其著述亦罷。即以所著述論呈龍王。龍王見其所製勝本。大起瞋妬語外道云。我先囑汝不得改易。我論汝云何改易。當令汝所著述不得宣行。外道答云師本囑我論竟後不得改易不囑我於說論中不得改易。我不違師教云何賜責。乞師施我恩我身未壞。願令此論不壞師即許之。外道得此論後心高佷慢。自謂其法最大無復過者。唯釋迦法盛行於世。眾生謂此法為大。我須破之。即入阿緰闍國以顯擊論義鼓云。我欲論義若我墮負當斬我頭。若彼墮負彼宜輸頭。國王馝柯羅摩阿祑多。譯為正勒日。王知此事即呼外道問之。外道曰王為國主。於沙門婆羅門心無偏愛。若有所習行法宜試其是非。我今欲與釋迦弟子決判勝劣。須以頭為誓。王即聽許王遣人問國內諸法師。誰能當此外道。若有能當可與論義。于時摩珸羅他諸師。婆藪槃豆法師等。諸大法師悉往餘國不在。摩珸羅他。譯為心願。唯有婆藪槃豆法師。
佛陀蜜多羅法師在。佛陀蜜多羅。譯為覺親。此法師本雖大解年已老邁。神情昧弱辯說羸微。法師云我法大將悉行在外。外道強梁復不可縱。我今正應自當此事。法師即報國王。王仍剋日廣集大眾於論義堂。令外道與法師論義。外道問云沙門為欲立義為欲破義。法師答云我如大海無所不容。汝如土塊入中便沒。隨汝意所樂。外道云沙門可立義我當破汝。法師即立無常義云。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何以故。後不見故以種種道理成就之是法師所說。外道一聞悉誦在口。外道次第以道理破之。令法師誦取誦不能得。令法師救之救不能得。法師即墮負。外道云汝是婆羅門種我亦是婆羅門種不容殺。汝今須鞭汝背以顯我得勝。於是遂行其事。王以三洛沙金賞外道。外道取金布散國內施一切人。還頻闍訶山入石窟中。以呪術力召得夜叉神女名稠林。從此神女乞恩願令我死後身變成石。永不毀壞。神女即許之。其自以石塞窟於中捨命身即成石。所以有此願者其先從其師龍王乞恩。願我身未壞之前我所著僧佉論亦不壞滅。故此論于今猶在。婆藪槃豆後還聞如此事歎恨憤結。不得值之。遣人往頻闍訶山覓此外道欲摧伏。其佷慢以雪辱師之恥。外道身已成石。天親彌復憤懣。即造七十真實論破外道所造僧佉論。首尾瓦解無一句得立。諸外道憂苦如害己命。雖不值彼師其悉檀既壞枝末。無復所依。報讐雪恥於此為訖。眾人咸聞慶悅。王以三洛沙金賞法師。法師分此金為三分。於阿緰闍國起三寺。一比丘尼寺。二薩婆多部寺。三大乘寺。法師爾後更成立正法先學毘婆沙義已通。後為眾人講毘婆沙義。一日講即造一偈攝一日所說義。刻赤銅葉以書此偈。摽置醉象頭下擊鼓宣令。誰人能破此偈義能破者當出。如此次第造六百餘偈攝毘婆沙義。盡一一皆爾。遂無人能破即是俱舍論偈也。偈訖後以五十斤金并此偈寄與罽賓諸毘婆沙師。彼見聞大歡喜謂我正法已廣弘宣。但偈語玄深不能盡解。又以五十斤金足前五十為百斤金餉法師。乞法師為作長行解此偈義。法師即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部義破之。名為阿毘達磨俱舍論。論成後寄與罽賓諸師。彼見其所執義壞各生憂苦。正勒日王太子名婆羅袟底也。婆羅譯為新。袟底也譯為日。王本令太子就法師受戒。王妃出家亦為法師弟子。太子後登王位母子同請留法師住阿緰闍國受其供養。法師即許之。新日王妹夫婆羅門名婆修羅多。是外道法師解毘伽羅論。天親造俱舍論。此外道以毘伽羅論義破法師所立文句。謂與毘伽羅論相違令法師救之。若不能救此論則壞。法師云我若不解毘伽羅論豈能解其深義。法師仍造論破毘伽羅論三十二品始末皆壞。於是失毘伽羅論。唯此論在。王以一洛沙金奉法師。王母以兩洛沙金奉法師。法師分此金為三分。於丈夫國罽賓國阿緰闍國各起一寺。此外道慚忿欲伏法師。遣人往天竺請僧伽紱陀羅法師。來阿緰闍國造論破俱舍論。此法師至即造兩論。一光三摩耶論有一萬偈。止述毘婆沙義。三摩耶譯為義類。二隨實論有十二萬偈。救毘婆沙義破俱舍論。論成後呼天親更共面論決之。天親知其雖破不能壞俱舍義。不復將彼面共論決。法師云我今已老隨汝意所為我昔造論破毘婆沙義。亦不將汝面共論決。汝今造論何須呼我有智之人。自當知其是非。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阿僧伽法師既見此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其造論破壞大乘。阿僧伽法師住在丈夫國。遣使往阿緰闍國報婆藪槃豆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天親即隨使還本國與兄相見諮問疾源。兄答云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親又問云何賜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毀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我今愁苦命將不全。天親聞此驚懼即請兄為解說大乘。兄即為略說大乘要義。法師聰明殊有深淺。即於此時悟知大乘理。應過小乘。於是就兄遍學大乘義。後如兄所解悉得通達解意即明思惟。前後悉與理相應無有乖背。始驗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則無三乘道果。昔既毀謗大乘不生信樂。懼此罪業必入惡道。深自咎責欲悔先過。往至兄所陳其過迷今欲懺悔。先諐未知何方得免。云我昔由舌故生毀謗。今當割舌以謝此罪。兄云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此罪當更為方便。法師即請兄說滅罪方便。兄云汝舌能善以毀謗大乘。汝若欲滅此罪當善以解說大乘。阿僧伽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諸大乘經論悉是法師所造。又造唯識論。釋攝大乘三寶性甘露門等諸大乘論。凡是法師所造。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餘邊土學大小乘人。悉以法師所造為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聞法師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闍國捨命年終八十。雖迹居凡地。理實難思議也。前來訖此記天親等兄弟此後記三藏闍梨從臺城出入東至廣州重譯大乘諸論并遷化後事傳於後代。
婆藪槃豆法師傳
[1]、陶:江南隱士陶弘景(456—536)。此人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曇鸞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早慕曇鸞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曇鸞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曇鸞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
[2]、毘搜紐天王:毗搜紐天,又作毗濕笯天、毗紐天。意譯遍人天、遍淨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於吠陀神話時期被視為太陽神之一,謂此天三步跨越大地。初未受重視,直至梵書時代,始漸受信仰。《大智度論》卷十、《雜譬喻經》所載的毗濕奴,為梵天之母,是創造宇宙的最上神。其胸有輪相,四臂各持螺貝、輪狀武器、蓮華、棍棒,身帶弓、劍,胸腕飾寶石,駕乘金翅鳥,以廣度眾生。此外,于佛典《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大日經》卷二等皆可見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