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1970-01-01 浏览次数:6471 来源:本寺
往生净土论讲要
太虚大师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讲于庐山大林寺
一 经论题
往生净土论,一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论有宗经论、释经论之别:宗经论,宗主经意自别立论;释经论,依据经文解释造论。本论依往生净土论之名说,可为宗经论;依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之名说,亦可为释经论。故题中虽是论题,亦兼经题。经名无量寿者,可总指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寿;阿弥陀经,即小无量寿经。通常说无量寿经,单指佛说无量寿经。本论依无量寿经之义立论,本论遂名无量寿经论。
无量寿,即称佛之名。阿弥陀本有无量寿、无量光诸义,然主要者为无量寿义,故诸经多以阿弥陀翻为无量寿。『量』义有四:一、空间量。就是有长、广、厚之量,名空间量。算学上之几何学,就讲此长、广、厚之量。二、时量。长、广、厚,即是方量,此就时间上讲,由一剎那、一小时乃至岁月等时,谓之时量。三、重量。若两、铢、斤等。四、数量。由一至二乃至阿僧祇数。何谓无量?凡为言说之能说,思想之能想,皆不离上列诸量。若超过诸量,亦必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成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不可思议之情境,是为无量。以百千岁乃至以劫数计算其寿,以有可计故,不名无量。要非言语思想所能推度,名寿无量。如寿无量,光无量等亦复如是。
经者,通常谓佛典有三藏,三藏即经、律、论。凡佛所说或弟子说而为佛所印可者,名之为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之『契经』是。诸大菩萨依经之宗要而发挥之创作,或依经文注释之述作,名之为论。佛在世时,对弟子日常生活规定之规律,名之为律。
无量寿经即是经题。优波提舍译意为论议,即通常所谓议论。问答、抉择、分析、讨论而发挥其要义者,谓之论。故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即释无量寿经论。然依经义先为作偈,梵语伽陀,略音曰偈,等于中国古来之诗。偈中立义,在发愿往生,曰愿生偈。本论宗旨所在,即为愿生,可名曰无量寿经愿生偈论。于论题中取主要义,题为『往生净土论』,亦有简题为『往生论』者。
未释论以前,先将净土之义说明:土即国土,与国家之国义有别。此中国土,是指世界而言。世界、依佛典说:『虚空无边,世界无数』。这与中国古来思想,以为国土之范围就是上天下地,舍此上天下地更没有什么国土世界,颇不易相通;但是与现代天文学正可相通。依据天文学者之研究所得,知火星世界中有人民。空中等于太阳之各恒星,皆是世界,亦可有人生,故世界无有限量。于此无量数之世界中,当然有苦乐、净秽、好恶之种种差别,其清净安乐美好庄严之世界,即是净土。由此说来,西方净土,在现代天文学上很容易承认。此娑婆世界,是苦的世界,不是庄严安乐美好的世界。处此众苦胁迫之世界中,欲求摆脱苦恼,往生乐土,非修净业不可!若修净土业因,能得净土乐果。释迦世尊于净秽、好恶、苦乐悬殊之世界中,特选说此清净、胜妙、安乐之世界。弥陀经所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平常人于此娑婆世界尚有所不见不知,闻于十万亿佛土外更有世界,必以为无稽荒渺之谈。然以诸佛之智能眼观之,确见有此世界,如吾人现前见有台桌相等。故释迦世尊劝导众生,观此世界灾难困苦之逼迫,发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勤修净业,往生净土。以上明往生最浅显义,依科学上之天文学,亦可见到。
依佛法中胜义谛说:究竟清净之佛土,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言说之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遍一切处,人人本具而不显现者,为烦恼业报之所障故,虽遍一切而不相应,终处于如梦如幻之生死中,流转不息。若能破此烦恼业报幻梦,一念觉悟,一念即与净土相应。是则『往无所往,生无所生』之往生义也。若据世俗谛说往生:『往则决定往,生则决定生』。以修净业之因,至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合胜义世俗谛说往生,又可说:『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以往生者,究以何为真能往生之报体,若谓躯壳之中另外有一灵魂等为往生报体,则灵魂之说早为佛学所破。佛学上说往生报体,即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无有方所。生此国土之中,即由能生之业力成熟,而此国土之报体成就。如是得生净土之净业成熟,即生净土之报体成就,故曰『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复次、就所成之报身未舍命时,为此世界之报身,若舍命而往生极乐,即成为极乐世界之报身,则『往有所往』。然无实在之能生所生,究从何而生娑婆,从何而生极乐?若从自生,未生则自体尚无,何能自生?若是他生,望自说他,自既不生,他何能生?若无因生,则等于无生。中论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故可说『往有所往』,而『生无所生』。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
二 造译题
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婆薮盘豆是造论菩萨之别名,菩萨是通名。婆薮、即天义、世义,世主天生之义。盘豆、即亲义。故古译有世亲、天亲之别。世亲有弟兄三人,世亲之兄即无着菩萨,世亲之弟即师子觉尊者,皆是出家菩萨。世亲菩萨造论最多,号称千部论师。始学小乘造五百小乘论,后转学大乘更造五百部大乘论。菩即菩提,萨即有情;菩提乃成佛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此菩提即从证无上正遍知果得名。诸有情若发得成菩提之心愿,即是菩萨。中国人一向不明白菩萨之意义,错认菩萨为偶像之代名词,凡属泥塑木雕等之偶像,皆称菩萨。不知吾人能了知佛果上之种种功德,发起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愿者,才是菩萨。菩萨之功行有远近,智能有浅深。十信位,谓之初发心菩萨;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位,谓之三贤菩萨;十地是圣位菩萨。世亲即四加行位之菩萨。在历史上,一千六七百年前,印度有名世亲菩萨者,造立此论,故曰婆薮盘豆菩萨造。
佛生于印度,说法是依印度梵语而说,其后弟子结集,亦用梵文等印度文字。现由印度之梵文译成中国之华文,故须明翻译之历史。元魏即南北朝时北朝之魏,曰元魏以简别于曹魏也。天竺、干竺,皆是印度。元魏时、印度有通达三藏之法师名菩提流支者,翻译此论,故曰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梵语菩提,此云觉,流支此云爱或希。觉爱、觉希,即以菩提──觉──为其所爱乐希望也。
解文
甲一偈文
偈文即规定五字一句者;偈后之散文,曰论文。本论无论偈文、论文,皆以修五门往生净土行为纲领,故此论亦可谓五门往生净土行论。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我一心归命,即我一心归命世尊,是敬说法之主。经是弟子亲闻佛说,于结集时首加如是我闻。论是依经而造,经由佛说,于造论时首当致敬于佛。一切教法,皆释迦世尊所说,故世亲于未造论前,首致敬于释迦。如吾人于未诵经、未讲经前,须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即皈命义。我、是代名词,常人言我、执有实在之我;菩萨言我、但是以便称呼之假名。成唯识论所谓『由假说我法』,即言佛及菩萨等言我,皆由假而说也。一心者,收摄散心,而专一其心以归命于世尊。以此身命归敬世尊曰归命,表致敬之至。世尊者,世出世间之最尊最贵者,是诸佛之通号。然此中世尊专指释迦,以释迦是说法主故。而佛佛道同,敬释迦亦即是遍敬十方一切诸佛。
归命有恭敬礼拜义。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为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阿弥陀佛,是赞叹阿弥陀佛之光量无边,为赞叹门。如来者,如、即真如实性,证真如实性成无上正觉,而来度脱一切众生;从真如实性而来,是无来而来,名为如来。愿生安乐国者,发愿希求往生于安乐国土,为作愿门。礼拜属身业,赞叹属口业,愿生属意业,修清净三业也。
乙二 依经相广说观察门
丙一 明依经教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明所说之功德相,非由自所见,亦非自所臆谈,乃依佛经中所说而说。修多罗、有译素怛缆,此云契经,即契理、契机之经常大法。就广义说,修多罗是对律、论而言。就狭义说,即指十二分教中之长行散说分。此中指广义说。
经中所说义广,亦说有诸佛功德。今世亲菩萨唯依佛经中说阿弥陀佛之功德相而说偈。真实功德相者,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佛既于经中作如此说,则阿弥陀佛之功德当是真实而非虚假。复次、净土庄严等之功德相,是无漏果所成,离一切颠倒染污等相;此无漏之功德,离一切相、即一切相,故名为真实相。将经中散说之功德相,总摄于此偈颂之中;而此偈文与佛所说之教法相一致,不相违背,故曰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丙二 列观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观察门,就是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功德之相。此中观世界功德,即首观西方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功德之相。此观世界功德之偈颂,自观彼世界相至阿弥陀佛国,配下论文,总有十七种功德。此为第一、清净功德成就。谓彼西方极乐世界,是胜过三界道之清净相。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二、量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所成之量,犹如虚空之广大而无有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三、性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之因性,是由出世清净无漏功德之所成就,非有漏不善染污业力之所成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四、形相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之形相,非闇昧不光亮之形相,是清净光明犹如镜及日月轮等之相。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五、种种事功德成就。谓具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之七宝,乃至百千无量珍宝,成就清净微妙之功德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六、妙色功德成就。炽、光盛也,谓西方极乐世界之无垢色相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七、触功德成就。迦旃邻陀,印度极微细柔软之草名,触此草时,能生乐受,若与西方极乐世界宝性功德柔软之草相接触时,其所生乐,尤胜过与迦旃邻陀触所生乐。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喧吐妙法音!
八、庄严功德成就。首一颂,明水中庄严功德成就;中一颂,明陆地上之庄严功德成就;末一颂,明空中庄严功德成就。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九、雨功德庄严成就。谓空中雨无量华衣以为庄严,有无量香气,普熏一切法界。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十、光明功德成就。谓佛之智能光明清净如日,不仅能破世间之黑闇,且能破一切众生内心上之无明痴闇。
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
十一、声功德成就。谓佛之声语微妙,普闻十方,求其边际而不可得。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十二、主功德成就。正觉阿弥陀即阿弥陀正觉,就是阿弥陀佛。谓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教主,是法中之王也。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十三、眷属功德成就。有主必有伴,谓与阿弥陀佛相伴之大菩萨及九品往生之众生,皆由阿弥陀佛之正觉华变化而生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十四、受用功德成就。平常所谓法喜充满,即此中爱乐佛法味;禅悦为食,即此中禅、三昧为食。爱乐佛法,得其趣味,而以法味滋养其慧命。梵语禅那简称曰禅,此中静虑。三昧,此云等持,平等安持其心,令离惛忱掉举,通常所谓定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十五、无诸难功德成就。谓身心之所受,无有一切苦难。即弥陀经所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也。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十六、大义门功德成就。此中说女人等不生,意说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众生,无有女人等相。不明此义者,误解女人等不得往生西方。如此则女人等念佛,岂不徒劳无益?须知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皆具有三十二相之大菩萨相,无有女人、根缺及不具福报之三乘人相;非谓此土或他方之女人根缺及二乘人不德往生极乐也。已生极乐者,虽有凡夫、二乘等别,然皆必进入大乘,毕竟成佛。故西方极乐世界,是由大乘无漏善根之所成就。以是大乘善根界故,不仅无有女人、根缺、二乘之体性,而女人等之名称皆无,只有阿鞞跋致菩萨等之名称。
不但阿弥陀佛有净土,十方诸佛菩萨皆有净土。但是诸佛究以何故安立净土?
释迦世尊究应何机而说净土法门?此为修净土者急需解答之问题,兹为述之:
世人有因恶报现前,怖畏惊悸而求生净土者;有因饥寒困苦生活之所逼迫而求生净土者;有因老病等苦之所逼恼而求生净土者;皆以避苦趋乐之心理,为往生净土之动机。细考诸佛安立净土,释迦世尊说净土法门,虽附有令众生厌苦欣乐之意,然非佛建立宣说净土之本意,佛之本意在为真正发大乘菩萨心者安立宣说也。凡夫众生避苦趣乐之心,志在快乐,不求永断生死。如厌离三恶道苦而欲保持人生不失,厌离人生之苦欲求生天,厌欲界苦求生色界,厌色界苦求生无色界;只须以佛法中之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八定收摄之。持五戒可保人生不失,修十善、八定得生天道,何须诸佛安立净土?释迦说此净土法门?至于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之二乘人,求出三界,永断生死;祇须了知三界是苦,众生不净、无常、无我等义,依四念处起四正勤、八正道等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精进勤修,于一生中虽不即得阿罗汉果,决定能得须陀洹果。由得须陀洹果,即永不退转而再受生死烦恼等苦,亦不须依净土法门以求往生净土。如锡兰、缅甸等小乘佛法,即专求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故彼锡兰、缅甸等处,无此净土法门也。
由此推之,诸佛之所以安立净土,释迦之所以宣说净土,非为凡夫、二乘,实为有大乘根性之众生。听闻佛法,不求来世福报安乐,不图自了三界生死苦恼,而为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大乘心者,乃安立宣说也。
发大乘心者了知诸法缘生道理,知一切法是众缘所生。以法是众缘所生,一法即一切法;众生是众缘所生,一众生即一切众生。离一切众生别无有我,非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即无佛可成!因此发普度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之大愿,决无离一切众生而自去了脱生死之理。以众生即自己,自己即众生,无有众生与我之别。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有离众生外可度脱之自己也。
菩萨既以一切众生同体不二而发普度一切众生之悲愿,然欲成满此愿,非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可。否则、虽有此愿,事实上终无可成之一日。由发欲度尽虚空遍法界众生之大悲心,欲度此无数众生,须断无尽烦恼,修学无量法门。成就无量福德智能庄严之圆满佛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入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非一生所能做到。起信论说:『信心成就,入正定聚,须经十千大劫』。十千大劫,即一万大劫。大乘信心成就,其难如是,况佛果乎!
成佛既非一生所能,而已发大乘心者须修六度,修六度者,时有种种退堕破坏大乘心之违缘,有失坏大乘心之危险;而人命短促,旦夕无常到来,或上升乐趣,或下沉苦趣,又有迷失大乘心──菩提心──之危险。因有如是种种恶缘,菩萨虽已发大乘心而欲保持不退者,实非易事!诸佛有护念菩萨之责,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对此已发大乘心而未能不退之菩萨,究以何法慈悲护念,而使其已发之大乘心不致有失坏退堕之危险?因此诸佛以欲护念如此已发大乘心未能不退之菩萨故,遂安立清净庄严之国土。菩萨于何土有缘,即发愿往生何土──随所发愿,起决定信,专一其心。则临命终时,随其所愿而往生净土,闻法不退;而还来普度一切众生。若无诸佛安立净土为已发大称心菩萨之所依归,一旦退失,则前所修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之种种功德,唐丧无益。故菩萨必以净土为归宿,方不致退失大乘心──菩提心──而唐捐其前功也。此为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成立净土之正义,亦即释迦说此净土法门之真义所在。修学净土法门者,须于此义深切了解注意之!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
首二句,即第十七、一切所求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应有尽有,凡众生之愿乐,一切皆令其满足。后二句结发愿往生也。
丁二 佛功德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
前观佛土功德总有十七种功德,为依报庄严;此中观佛功德,与下观菩萨功德,观极乐国土之正报庄严功德。依下论文,观佛功德总有八种,此为第一、座庄严。谓以无量大宝华王所成之微妙清净花台为座。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二、身庄严。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光;此中言一寻者、乃随此土众生观察释迦佛之光量言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三、口庄严。谓如来口中所发之语声微妙而普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四、心庄严。谓佛心平等,犹如五大无有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五、众庄严。谓一切天人不动众,皆从阿弥陀佛之清净智海而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六、上首庄严。谓与阿弥陀佛相伴之上首,皆如须弥山王之胜妙而无有能过之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七、主庄严。此从伴中显主,谓阿弥陀佛为天人等之所恭敬、围绕、瞻仰、赞叹之法主也。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八、不虚作住持庄严。谓凡见佛光明,闻佛名字,皆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空遇光明,空闻佛名而不能成佛者。
丁三 菩萨功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
依下论文,说菩萨有四种正修行成就之功德。首一颂、言菩萨之化身普遍十方,而报身如须弥山常住不动,即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普化十方之义。第二颂、言菩萨之应化身,能于一切时中以一念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利乐有情。第三颂、言菩萨以种种天雨音乐、花、香、衣服供养赞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无余。如普贤菩萨之广修功养;弥陀经之『各以衣祴,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第四颂、言不仅至有佛世界以上求佛道,且至无佛功德之世界以下化众生,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身。明代蕅益大师,修菩萨行。人询以师有何愿?师答有二愿:一、愿以所修功德回向往生净土,二、愿生净土已,成就不退,而入地狱普度一切众生。此言修净土者,若以凡夫避苦趣乐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净土,则不与净土相应。虽亦带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说净土之本意。
乙三 述偈意总结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为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首二句、明作论说偈宗旨所在,为愿往生净土而作偈,故曰愿生偈。后二句、明回向门:言菩萨是以大悲心而修净土,不但求自往生净土,且欲以一切众生同往彼清净安乐世界。故以所修念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同得往生净土也。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总说竟。
此总结说偈已竟。无量寿修多罗,指净土之无量寿三经。谓无量寿经中长行散说之义,今我世亲以偈总摄说之已竟。
甲二论文
乙一 总征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此总以问答体,征问发起说偈宗旨所在。论即议论,依理讨论研究之谓。
乙二 广释
丙一 通示五门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此总标列五门。云何观?即观察门中之三种观察。云何信?即依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信心。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以下别释五门。初、礼拜门。佛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皆十号之一。如来义如前解。应供者,以佛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应受天人供养。
正遍知者,简别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之不知、邪知、遍知、不圆满知,曰正遍知。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应供,阿弥陀正遍知,皆指阿弥陀佛。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弥陀佛国。
云何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二赞叹门。以语业称扬赞叹弥陀如来。佛之光明,由清净无漏智所发,曰光明智相。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如来之名诠表如来一切功德,称如来之名即称如来一切功德。欲与如来名所诠之真实功德相应,非如实修行不可。故曰: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得入众会见佛闻法。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三、作愿门。作者发起义,发起往生之愿也。奢摩他,此云止。净土行者,既发往生之愿,欲令心中唯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之念,无有他念,须修奢摩他行;令心专注安乐国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云何观察?智能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四、观察门。欲以智能观察彼三种真实功德,须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此云观。以毗婆舍那观三种真实功德,则行者亦得如实功德而决定往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五、回向门。净土行者,知我与众生同体不二,能不舍一苦恼众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成就广大慈悲之心。
丙二 别详观察
丁一 列释三观
戊一 国土功德
己一 喻彰胜力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前面通示五门修行之法,此以观察一门别加详细解说,而首以譬喻显佛土殊胜不可思议之功德力。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下别分十七种观察法,此于十七种观察法前,先明观察佛土之总观察相。谓观察彼阿弥陀佛安乐国土所成之可共见闻等之种种功德相,应当如何而观察之?当以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
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与此世界之国土不同。此世界之国土,是由众生共业之所成就,弥陀安乐国土,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之所成。佛说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于因地中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愿力所成之国土,能令见者、闻者之众生皆得往生,故不可与此世界国土等一观察,必以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
凡事之可思议者,皆由言语思想之所安立,如言此为何事?此事即有一定之范围,界线。此即非彼,彼即非此,此物非彼物,彼物亦非此物。以凡有言说思想,即有是非、彼此之分别相。若离言说思想,即无是非、彼此之相,无有是非、彼此之相,即为不可思议之事。有凡夫不可思议事,而二乘可思议之;二乘不可思议事,菩萨可思议之;菩萨不可思议事,佛可思议之;佛智所行者即一切无障碍之一真法界,为分别思量所不能及。经谓『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议也。
不可思议,则一切法皆不可得,法无可得,何有言说?然为众生故,不得不假言说以明不可思议之净土,令众生信乐往生,故以方便譬喻显示之。摩尼如意宝性者,摩尼是梵语、此云『如意』,华梵双举,故曰摩尼如意。如意宝珠,是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珠往往为龙所取,是物质中之最不可思议者,得此宝珠,举凡众生身之所需,如衣、食、住等,皆可随意从宝流出,故曰如意宝。此如意宝不可与其他宝物相比,他宝有其决定性之范围,如金宝只可为金,不可为琉璃等宝。如意宝则不然,众生意欲何宝,则何宝显现,无有决定性之范围。以物体如意宝之不思议性,比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不可思议之功德性,故曰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然如意宝之不思议性,与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之不思议性,不过少分相似,非绝对完全相同。何以故?以如意宝只能满足众生身之所须,而阿弥陀佛之净土,不但能令无量众生往生彼国生活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且能满足众生之菩提大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得成佛。故曰相似相对法故。
此总观察国土功德为不可思议之力。下十七种分别观察中,亦皆含有此不可思议之力也。
己二 列门分释
庚一 列门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庚二 分释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观彼者,即观彼弥陀极乐之相。三界道者,道有有漏道、无漏道之分,有漏道是由烦恼所成。众生所起之业及业所成之报带有烦恼性者,名为有漏。如有烦恼漏落生死而为三界之所系缚,名三界道。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功德相,是出世无漏清净善根之所成就,故曰胜过三界道。阿弥陀佛即以此功德庄严之极乐净土为度众生之妙法,如驶船渡人,以船为度人之妙法。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极乐世界虽是阿弥陀佛之变化土,化土即是报土,报土亦即法性净土。法性遍于一切,离一切相,无有限量,不过随众生功德高低之不同,而有大小差别之相于众生心中显现。其实随十方世界之众生同时往生,亦不觉其逼迮。故彼世界之量,是无量之量,犹如虚空之广大而无边际。不同此世界中人口稍一增加,即有土地逼迮,生活困苦之状态。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前言相功德成就,是就体相而言。此中性功德成就,性即是界,界即种子,种子即是因性。即明前之果相,从此『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种性为因之所成就。四谛及三十七道品,皆为正道──正道之体即八正道,此出世正道是三乘共相。大慈悲心,是出世大乘之不共相法。以此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之出世善根,为彼世界之种子性,显彼世界若因、若果皆是清净无漏功德。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色相有显色与形色之二种: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此中光明形相,是指形色而言。彼极乐世界之光明,遍一切处;众生楼阁宝树之中,莫不具此清净无漏犹如镜及日月之光明。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平常说有八珍、七宝,今言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珍宝,或千或万,无有数量,不可列举,故曰『种种』。彼土以有无数珍宝性故,能具足清净微妙庄严。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妙色功德是指显色而言。在显色法上讲,是极明曰无垢;若就功德性上讲,是无无明烦恼等垢曰无垢。炽者、盛也。以无垢盛大明净之光明,照耀一切世间,普摄一切众生。
触功德成就者,偈曰:『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者、接触义。衣服等物,皆可为触,此中唯举草言。此宝性功德之草,非坚硬而柔软,能令触者生胜妙愉快之乐受。此土众生遇有乐受,则于乐净生贪,增长烦恼。极乐净土所有乐受,能令众生烦脑断尽,功德增长。迦旃邻陀、印度极微细柔软之草,触之亦能生乐,然比净土之宝性功德草,则有霄壤之别。故言宝性功德草,胜过迦旃邻陀。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言极乐国中水、陆、空三种,皆极妙庄严,无能过者。文义皆易了,略不详述。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从空而下谓之雨,空中有如是花、衣等者,皆由安乐国土功德力之所成就故。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前之形相妙色功德,虽讲光明,然皆说色法上之光明;此中说佛智能之光是非色法之光明。色法光明能破器世间之昏闇,不能破有情众生内心上之痴闇。众生之痴心闇冥,唯佛智能之光才能破之,故智能之光,乃是真实光明。心之痴闇尤甚于器世间之昏闇,世所谓『宁盲于目,不盲于心』。以目茫至多仅一世之痛苦,心盲造业流转生死,痛苦无穷。
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梵即梵天,音声之中,梵声极为清净。极乐世界所有佛声、菩萨声、声闻声,乃至风声、雨声,一一皆如梵声清净,深远微妙而普闻于十方。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显土中有主。如言中国,不但言土且有人民及主权统治权。极乐国土亦复如是,不但有种种庄严之国土,且有阿弥陀佛为其主。正觉是华语,梵音为佛。正觉阿弥陀,顺中国文法即是阿弥陀佛。法王亦佛德号之一,于一切法得自在者、曰法王。等觉菩萨于法尚不自在,唯佛于法能得自在。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故能善为极乐世界之住持者。
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世人言眷属,指家族而言;阿弥陀佛之眷属,是以极乐世界之一切众生,乃至十方世界之一切众生而为眷属。此土有胎、卵、湿、化之四生,若生极乐净土,皆是莲华化生,故称极乐世界之凡夫、二乘、菩萨一切众生为净华众。而此诸净花众,皆由阿弥陀佛正觉之功德化生,故曰正觉华化生。正觉华者,七觉支又名七觉华。由七觉支能成正觉,犹如有华得成果实。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土众生,触食为食,以稻谷麦等滋养生命。极乐众生,是以佛法味及禅、三昧为滋养生命之物。
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极乐世界衣食自然,远离身恼;无有爱别离等忧愁苦恼,远离心恼。此土受苦无间,彼土受乐无穷。
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中文义已详前解。然论文有须特别注意者有二:一、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之句,即明偈中所言极乐世界无有二乘、女人、根缺之三种讥嫌,是就净土行者已得生净土之果报上讲;非谓因中二乘、女人、根缺不能修净土也。二、等者、平等一相故者,此即解已得净土果报所以无二乘、女人、根缺诸相之义。谓生极乐者,于九品往生中虽有下品往生为凡夫,中品往生为二乘等之别,一生极乐则其身相平等,同为大乘菩萨之相,故无二乘、女人等相。
现画西方净土相,有画男、女、二乘等相者,此不过对照此土之相,令众生见彼土有吾人之相而发愿往生,亦弘法之方便。其实生净土已,则离现在之我相,均得菩萨之三十二相。
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生彼极乐世界之众生,由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故,所有一切愿乐,皆能满足成就。不仅生活上之愿求能令满足,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皆能圆满成就。
己三 结显妙义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谓前所说十七种功德是略说者,显赞莫能穷,说莫能尽,略中包广之义。总前所说十七功德,具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净土能令一切众生往失彼国,听闻佛法,乃至不退,证无上觉,乃真正利他功德,故曰: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之化土,然化土即报土,报土即法性土;法性即真如、实相、一真法界,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故曰: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佛之三身、依正二报,本不可分,三身即一身,三土即一土,而后人妄执分别,以为化佛非报佛,报化土非法性土,不知化佛必依法、报佛而起,法、报佛必为化佛之所依。十六句及一句者,以前十六种是别,后一种是总。
戊二 观佛功德
己一 列门
云何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者、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五者、众庄严,六者、上首庄严,七者、主庄严,八者、不虚作住持庄严。
前观佛土之中,虽亦观佛及菩萨,然祇是从土中总相观察,此乃以别相观佛功德。此先标列别观佛之功德,总有八种。
己二 分释
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前观国土之中,观土亦观佛,此观佛之中,观佛亦观土。弥陀佛座,本以安乐世界为座,如卢舍那佛以千华台为座;千华台即千世界。然就佛所座之最近处言之,即以无量大宝华王所成之微妙清净之莲华台为座。大宝王、即大宝华中之王。
何者身庄严?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即佛身之庄严。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偈中言光一寻者,就此土众生观释迦世尊身光一寻以为观阿弥陀佛光明之标准,而言阿弥陀佛之相好光一寻。
何者口庄严?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言语之发生,由唇、齿、舌、及风轮等和合而生,非单独之口能发言。今唯就发语之显相上讲,以语庄严为口庄严。佛之语言声音微妙,如梵天声响,能普闻十方。
何者心庄严?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佛心即佛之心意,佛之意等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无有分别。地无分别,好恶之人行于地上不起分别。火无分别,可烧之物火皆烧之,腐烂之草、檀香之木一概烧之而无分别。乃至虚空容纳一切无有分别。佛之心意,亦复如是。因佛以平等之心,普度一切众生,不分贫富贵贱,有无善根;一切皆令得生净土,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者众庄严?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平常讲三业,福业生人天,非福业生三恶道,不动业生色究竟天。极乐国土中之天人等众,其根本皆由阿弥陀佛智能海中之功德力,令得往生。如慈善家之办孤儿院,孤儿虽自有力能来院中,然根本由慈善家之慈悲心;先有孤儿院之设立,孤儿始有可入之院。众生往生,亦复如是。若无阿弥陀佛智能本愿力,成立西方净土,众生虽欲往生,亦不可得。
何者上首庄严?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此中上首庄严,即指大乘不退转之大菩萨,犹如须弥为山之王,无能过者。大菩萨亦复如是,众中之王,无能胜者。
何者主庄严?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前从主中显众,众中显上首,此复从上首中显主。即以主显伴,以伴显主,主伴互显之义。以从伴中显主,故说是天人丈夫众恭敬围绕瞻仰之主。主能为天人等众恭敬围绕瞻仰者,则其主之功德不言可知。
何者不虚作住持庄严?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极乐国中由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故,诸往生者,皆养成大乘菩萨不退转力而后能示现十方,普度众生;否则度生之任,不使荷负。如办孤儿院者,须教养姑儿,具有德、智、体之三育,然后使其服务社会,不仅为一善良之人民,且使为国家有用人才。阿弥陀佛建立净土,亦复如是。凡生极乐遇阿弥陀佛者,随修因之浅深,成佛有迟早之别,然毕竟皆得成佛。以极乐土中有良好之环境,能令众生菩提日增,烦恼渐断,无有退失,必至成佛,故言遇无空过。净心菩萨,有讲八地以上之菩萨为净心菩萨;通常讲净心菩萨是指初地菩萨,以初地菩萨有清净无漏智相应故。未证净心菩萨,即未证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虽非初地菩萨,然可与登地菩萨将来毕竟同证平等法身无异。虽是初地菩萨,然可与上地菩萨毕竟同证寂灭平等。寂灭相、即诸法实相,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之清净平等法性。念佛之人,有误解生净土即是成佛者,于此须知:生极乐世界,非即是成佛或大菩萨,亦有未证净心之凡夫二乘,及已证净心之初地菩萨。生净土者,虽是凡夫或二乘,亦有必至成佛而不退转之利益。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地成就应知。
以上略说如来功德竟。
戊三 菩萨功德
己一 总标
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前已观佛土及佛功德,复云何观彼世界中之菩萨功德?谓总观菩萨有四种正修之功德成就。佛是果位,菩萨是因位。菩萨于因中须修自他二利之正行,故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外道亦有修行,然是不正之行。
己二 征释
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极乐国中之菩萨,能成就于一佛土之中,身无往来而应化十方,普度一切众生之殊胜功德。菩萨若离此世界往彼十方应化,则不殊胜;若住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应化,亦不殊胜。今极乐国中之菩萨,能不离于极乐而往十方普度应化,是为殊胜。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萨真实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实修行,常往十方世界作教化众生之事业。菩萨常转离一切烦恼垢之法轮,虽或现佛身及菩萨身,而报身安住不动。故偈曰: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也。开诸众生淤泥华者,淤泥中之莲花,无日光之照,花不能开。众生亦然,虽有善根种子,如无菩萨应化开导亦不成就。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菩萨之应化身,非离此处而应化彼处,是于起一心动一念之间,都能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教化众生。不但菩萨之教化方法有种种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种种方便,随机教授。与念佛法门相应者,教以念佛;与禅定法门相应者,教修禅法;令众生如法修行,灭除无明烦恼,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间慈善家之祇能暂止众生之苦,不能永灭众生苦因。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极乐菩萨化生十方世界,无一世界不去化生,曰无余。化生如此,放光亦然。此言极乐菩萨不仅往至十方普度众生,亦往十方供养诸佛,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菩萨何故能往十方供养恭敬赞叹诸佛?以菩萨无功用道,不起分别,能任运往游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萨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萨至无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现世尊虽已涅盘,然有佛像之存在、经典之流布,众生依佛教法,犹可修行乃至证果,仍为有佛世界。有根本无有佛法之世界;众生永无闻法之日,生死无有了脱之期,其苦等于地狱!而菩萨以大悲心而生极乐,故以慧眼了知此无佛法之世界而发愿往生,弘宣佛法,建立三宝。使不见不闻之众生,了知真实法性,然后如解修行,得证道果。其所开示建立之法,犹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萨有菩萨之功德而不普度众生,虽有功德亦等于无,故菩萨一有功德即当教化众生。地藏菩萨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即此义也。
丁二 结归一法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能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应知。
观察门中分别观察三种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观察三种功德,总结归成一句法摄。向说者,指前所说三种功德庄严。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者,以三种功德成就之因,即阿弥陀佛之大愿心力。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于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后依誓愿之心、修誓愿之行,而成所誓愿之果──极乐世界。如摩尼宝珠,由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极乐世界即由阿弥陀佛之愿心而成。阿弥陀佛以愿心成此极乐世界作种种佛事,令众生断无尽之烦恼,证无上之菩提。
诸佛普度一切众生之大悲心愿虽同,而度生之方法有异。如此土释迦世尊,以语言音声说法度生,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众香国以香而为说法,乃至有以花及睡梦等而为说法度生。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即以所成之安乐世界,而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门。
欲生净土者,祇须发愿即得往生,以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而阿弥陀佛誓愿之中,已有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之愿。是彼国土已含有摄受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铁之力。故愿生净土者,决定得生。平常得生净土,须至初地菩萨方能成就自他受用净土,其所成之净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发愿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极乐净土,不必须修满净土之因,可但由发愿往生而得。此虽于寻常所讲:『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证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违,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议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说不须如修初地菩萨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净土,即五不思议中之愿力不思议。
前分别观察中有二十九种功德,今总摄入一法句中,所谓一法句者,即清净法。此清净法,即清净法界,即佛无漏智所证之法性。佛以法性为身,法性亦佛之无为法身。真实智能,即四智菩提,四智是无漏无虚妄无颠倒智,此智为能证;与此智相应,为此智之所证者即清净法界。此清净法界,即佛之无为法身: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理智如如,离能所相。众生之范围有广有狭:最广之义,一切有情无情生灭诸法,皆谓之众生;以是众缘和合而生故。其次、除无情法,凡属有情,佛及菩萨乃至微细昆虫,皆是众生。其次、以众生与佛相对,佛非众生,菩萨及一切有情,是众生摄。其次、以众生与圣人相对,十法界中四圣非众生,六凡是众生摄。此中所云众生世间之众生,即摄佛与菩萨之众生义。
华严宗言世间有三: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正觉世间。本论言二世间,即将华严之正觉世间,摄归于众生世间也。有世间差别之相,皆为世间功德;若『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之无差别相,是为无漏之出世间相。此中虽言世间,然皆以无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间之世间也。
丙三 善巧回向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本论总有五门,别明观察即观察门。现讲如何善巧回向,即回向门。
五门之中,作愿门,正修奢摩他行;观察门,正修毗钵舍那行。礼拜、赞叹二门,即止观之前方便行,故总菩萨所修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而曰: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于五门中,作愿一门最为紧要,未作功德──
礼拜、赞叹──之前,须先立愿;正作功德之时,亦须有愿。以有愿故则功有所归,心有所专;功有所归,则功不散失,如钱有绳,钱不散失。心有所专──发愿往生西方,则心专注于西方净土──则摄散归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婆舍那──由作愿门而起观察门──观察佛之依正庄严,则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止观双运。三种观察,是为广行。三摄于一,以一清净法界为总,是谓略行。
成就柔软心者,心有烦脑则不柔软,犹如野马;若修止观,即能降伏一切烦恼,烦恼伏已则柔软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软忍,则贪着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能详细观察。故止观二门,须使柔软心成。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上讲回向所依之心,此处正讲回向之义。已有功德成就,方能回向,故须由前礼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进、念、定、慧之五善根,及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为善根三总相。其实、一切功德,皆可谓之善根。如念佛念至无有杂念,即成就一种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为根,成就念佛之善根。如乐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习惯,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之、造恶亦有恶根成就,如贪、瞋、痴三毒谓三毒根,所谓恶根性、劣根性是也。不善巧回向者,以有我执之心,所作功德皆为我而作,是有漏着相之功德,非出世无漏功德。此有漏功德,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回向,须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义。能不自求保持安乐,即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吾人念佛往生净土,非唯求自得处安乐,是为救拔一切众生之苦而生净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虽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令众生断烦恼,证菩提,方能拔除众生之苦本。净土法门,令人往生,虽未使众生实时断除烦恼,然生西方者即能离苦,亦渐能尽除烦恼,成无上觉。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能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回向,即违三种大乘菩提之心,若违大乘菩提之心,即违阿弥陀佛安立净土之本旨。修学佛法,要以无我心为出发点。若有我执,即成凡夫。故二乘人,从消极方面破除我执,证阿罗汉;大乘菩萨,以大悲心无我圆成佛果。
梵语萨迦耶见、此云身见,于身见而有我执。有此我执,即有贪爱、痴、慢。唯识论说我执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见分为我,为俱生我执;是我执心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识攀缘五蕴所起我执,通俱生及分别我执。要破我执须有般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执,断烦恼障,证生空理;破法我执,断所知障,证法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有,无实个体,等于一个团体,须由众多份子和合而成;若离众多份子,则团体不成。吾人亦然,祇有众缘和合假相之我,无有实体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实。由了生空,更进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蕴,亦是众缘和合而成,则五蕴亦空,成法空观。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贪着,不求自乐,故曰:依智能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
世间之慈悲,与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间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慈悲,是以无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三:一、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缘众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缘慈;不见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缘慈;以无功用而起慈悲,是无缘平等慈。众生于无苦中而妄起苦,是极苦恼。如此苦恼众生,如处大火宅中,菩萨能以大慈悲心,令离根本苦,得究竟乐:故曰: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离我执之心,故功成则图一己之享受。菩萨不然,菩萨愿生安乐世界,为怜愍一切众生,不是以极乐世界来供养自己。故菩萨依智能为本而起方便,作回向利他之行;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有此三种相违法,则大菩提心不成;离此三种相违法,成大菩提心而大乘义门成就。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以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凡不为自利而起,即能无染;世之立功业作大事者,有为自受乐之心,即有染心。菩萨不为自身,故无染心。不为自身成无染清净,是唯自身清净。若能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是为成就安清净心。不但令一切众生离苦,且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之觉法乐,是为乐清净心。若以三清净心与三德相对,无染清净是断德,安清净是恩德,乐清净即是智德。三清净法与菩提心相应随顺,故曰:随顺菩提法门满足。
向说智能、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以前三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者: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语,此云智能;方便是华言,梵语沤和。修一切方便门,皆令证入实相故,方便摄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知一切法空无住着故,般若摄取方便。般若即摄方便,方便即摄般若。方便若离般若,即起我执;般若若离方便,即着空见。维摩偈云:『智能方便解,智能方便缚,方便智能解,无方便慧缚』。以般若而行方便,则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学法上所显金刚、佛母,亦即显般若、方便不离义。如鸟飞空,鸟喻方便,空喻般若。鸟无空不行,空无鸟等飞行,亦不显空有无碍用。喻方便无般若不行,般若无方便无用。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三种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须破我,若不离我心,则菩提不成。故我心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离我而不安众生,与大乘心亦不相合。若假安乐众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实,尤不与大乘菩提心相应。故须离三障,方为大菩提心。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妙乐胜真心者,依涅盘经说,即大般涅盘。此大般涅盘,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德不即不离,不偏不倚,即是妙乐胜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即是成就大涅盘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亦即是实相无相之佛果涅盘妙心。禅宗诸祖心心相传,即传此心。正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即禅而净、即净而禅也。
如是菩萨智能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此总前以智能、慈悲、方便等三摄归智能、方便二心;所远离之心摄归无障心,无染清净等三心摄归胜真心。菩萨由如是等心能生净国土者,以由菩萨依如是心,证得清净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报土,由报土而成变化净土,故曰能生清净国土也。
丙四 结明五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由上观成涅盘三德,成大菩萨,故曰:菩萨摩诃萨。自在、即自由义。前五门中礼拜身业,赞叹即口业,作愿即是意业。观察即智业;观察中虽必有相应心心所,而正能观察唯属于智能故。回向即方便智业,以无相无着,始能回向,若无有智何能无着!普通所称业深障重,以为业是唯属不善;然在事业与行业上讲,业有善、有不善,有有漏、有无漏,非全属不善。如修净土法门为修净业,即属善业。文中复有二字,非谓除此五门之外另有五门,即谓依此五门、复有成就五种功德义也。
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门。
由前五门,复渐成就此五种功德者:礼拜即是身业,由此礼拜一次,即与极乐相近一次,故由礼拜成就近门,即与极乐相近之门。将内心中之至诚恭敬之心表示于语言之中,谓之赞叹。以称名赞德必有音声,由此音声能令闻者获利,而成大法会众。又吾人诵弥陀经,即有天人等众同来闻法,同来护持,成大法会,故由赞叹能成大会众门。作愿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对向极乐世界,如是专念,定能往生极乐宅中,故由作愿成就宅门。观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诸物显现眼前,明了观察,故由观察成就屋门。回入娑婆等苦界,即回向义。如已入屋,复入园林作诸游戏,故回向门名成就园林游戏地门。前四成就为入极乐世界功德;后一为出极乐世界功德。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以身礼拜莲池会上佛及菩萨之因,即得往生彼国之果。于礼拜时,观察依正功德,愿以此身命归投极乐,思此礼拜之身着地时即已往生极乐。所谓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即此义也。往生之义,若就意识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庐山远公,定中三次得见极乐世界,不须舍此报身,始得往生。若就赖耶报体而言,赖耶普遍十方,而众生为业所障不能成就极乐报身;若修净业,即得舍离烦恼业报之身,往受极乐清净报身。往生既由报身,故由身业礼拜之行,得生极乐之果。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赞叹之中,最简便者为称如来名。如来名号,摄有种种功德,称如来名即称如来真实功德。若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亦有称扬之义,然不如称名简便。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光,称扬阿弥陀佛即称扬佛之光明无量。从佛光明能显依正主伴法会大众自他差别之无量法众,故由称扬佛光无量,得入极乐世界大会众数。有生极乐不得入大会众,乃由疑心念佛,虽生极乐、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会众听闻佛法。
依如来光明想修行者,依如来光明修行观想,能令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自心显现,起信乐心。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平时之心散乱浮泛,不能专一,见闻嗅觉知于色等五尘境上,流转不息。若专归向极乐世界,将一切散乱心洗涤净尽,即是一心。专念者,无论定心、散心,皆是剎那生灭,不过在定心中,虽有生灭以缘一境相续而自不觉其生灭。散乱心剎那生灭,有时间断,如一剎那眼识缘色境生,二剎那耳识缘声境生,使眼识间断。若能一心,则剎那无间,名为专念。一心专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乱杂心,即得寂静。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礼拜、赞叹是散心修,此之作愿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莲花藏世界者,莲花藏世界即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一心专念无间,成三昧行,则极乐之三昧境现前,故能入极乐世界之华藏世界。能入莲华藏世界,即入阿弥陀佛之实报庄严土──他受用土。常人修净土,祇有礼拜、赞叹二门,若能修此作愿门,即得入莲华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论,此即九品中之上品上生,如龙树等初地菩萨之往生净土。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观是依止而起,前礼拜、赞叹是止之资粮,若至加行精进,即正是止。于止前多修礼拜、赞叹,远离魔难,则修止易成。观须于止后方成,故曰以专念观察。彼处、即佛之功德庄严处。法味乐、即无上菩提觉法乐。
修净土者,但依礼拜门修,虽得生变化净土不闻佛法;依礼拜赞叹二门修,生变化净土能入大会众中见佛闻法;依礼拜、赞叹、作愿三门修,得入实报庄严他受用土;依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门修,能于受用净土了知观察,得真实受用。如人入室,不能微细了知观察,于室中物不得真实受用;若能详细观察了知即得随意自在受用。菩萨往生净土,亦复如是。
前之作愿,证入初地;此之观察,即由初地渐次增进乃至证得圆满菩提,受用种种法味之乐。
出第五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大乘菩提之心,须有普遍度脱一切众生之心,否则无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夫求乐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乐;二乘自了之心,修二乘法──四谛、十二因缘──亦得自了,皆不须发大乘菩提之心。往生净土法门,是『大乘种姓界』──前偈颂中已详言之,须发大乘菩提之心。既发大乘菩提之心,本为入一切苦恼世界普度众生,故菩萨修前四门后,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度生之回向,须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方能做到。因为地上菩萨才有回入苦恼世界,普度众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住极乐中,听闻佛法,祇可以自所修功德,先作发愿之回向。
慈悲心即为公为众之心,为无限量无边际之公众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心而发愿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医师学医为人治病,若无病者可治,医师之功不显。菩萨亦然,若不度众生,所成之妙用不显。虽有妙用,亦等于无。故菩萨之报身,虽常住莲华藏世界不动,必以应化身入生死园烦恼林中,令众生速断烦恼,出生死苦,同生极乐,共证菩提。游戏神通至教化地者,八相成道,及示现凡夫二乘菩萨等,皆菩萨之游戏神通。生死烦恼之园林,即菩萨之教化地。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此结前四,成自利行;后一成利他行。然菩萨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利,非为自利而成自利。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修前五门,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证圆满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门而论,较流转生死者,已为迅速。若至四门、五门,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净行者,于此五门当勤修习,速成佛果!(雨昙记)(见海刊十七卷九期)